知行易徑與社區工作


除了在個人、伴侶、家庭、小組、和機構之外,知行易徑還可以應用到社區層面的工作上,社區工作的特點在於動員社區裡面的成員,讓他們透過集體行動去改變外 在的環境,包括物理或物質層次的改變,比如一起去修建一條路,或是去植樹,也可以是引起政府正面的反應,例如爭取開設老年人的休舔場所或改善公共交通服務,可以是提高社區成員的力量,例如培養社區成員去組成經濟合作社,亦可以是改善社區裡面的關係網絡,或是建設積極的社區文化(例如接納弱勢群體,環保等)。


這些不同工作的共同點就是它們都涉及社區成員的行為或行動上的轉變,比如從不關心和不參與變成積極參與,從消極接受不理想或不公平的生活條件變成主動進取 地謀求改變,從被動無助的狀態進入自我充權的行動。在社區成員的行為改變的同時,社區本身也地培養出有能力去瞭解社區狀況,分析社區問題,找出應對方案和 落實執行的領袖,這些領袖需要掌握組織、動員、和完成具體任務(例如發傳單、接受媒體訪問、召開會議、談判等)的能力和技巧。


我在1970年代開始,就應用社會學習理論和社交技巧訓練的原則到社區工作上面去,過程中強調對社區成員的教育和訓練,包括發掘和培養領袖。在2005年開發了知行易徑系統之後,更融入了多項應變思維,批判話語分析,和改良的學習方法等元素,也參考了當代西方社會工作的反壓迫實務 (Anti-Oppressive Practice) 理論,整理出一套應用性和操作性都更高的社區工作實務方法。


過去參與過的社區工作案例:

1970 年代

1980年代

1990年代

2000年後

社區發展中的個人和小組工作方法 (簡體)